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任晓平教授团队关于“小动物头移植模型中预防供体脑缺血损伤设计”的突破性研究进展,日前发表在最新一期《中枢神经科学与治疗学》上。任晓平说,探索建立小动物头移植模型,旨在拓展器官移植新领域,为瘫痪、中枢神经损伤等疑难杂症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据悉,任晓平团队在异体头身重建的小动物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大鼠的头移植模型。这一模型创造性地运用第 3 只供血大鼠,通过体外循环蠕动泵不间断地供血,在供体鼠血管离断后与吻合血管前的时间段内维持循环稳定。动物模型在术中及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状态良好。此模型为后期开展免疫排斥方面的科研攻关提供了稳定的临床前药物学基础研究平台。
该团队成员李鹏伟和赵鑫两位博士生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据介绍,头移植模型的优点是,与异体头身重建相比,即使受体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也并不影响供体的长期存活,并且受体中枢神经系统血流灌注充足,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探索免疫排斥反应。在以往的头移植模型中,供体头部面临交叉循环所带来的灌注量不足而引发的缺血性损伤性问题。新设计的大鼠头移植模型采取的供体离断平面则位于胸腔,动脉离断平面位于升主动脉水平,静脉离断位于上腔静脉水平。
任晓平介绍,虽然其团队做了大量的实验室工作,有了一些新认识、新进展,但距离真正的头移植临床应用还十分遥远,其中牵涉科学问题、技术问题、伦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他告诉记者,目前人类的异体头移植术尚没有具体时间表,也没有确定接受头移植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