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不同的外力,血管内皮损伤法可以分为机械损伤法和物理生化因子损伤法。前者主要是用球囊导管、钢丝套圈或金属丝等来损伤血管内皮,而后者则是用化学药品、电刺激、空气干燥或放射线等来损伤血管内皮。其中,以球囊损伤法最为常用。
【造模机制】血管内皮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始动环节,通过外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内皮通透性、黏附性、血液凝固改变,造成动脉内膜损伤或功能障碍,再辅助性饲喂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可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造模方法】
家兔:先用高胆固醇饮食饲喂家兔2周,然后用球囊经右股动脉损伤家兔腹主动脉,使动脉内皮剥脱从而诱导血管内皮增生,之后继续用高胆固醇饮食饲喂6周,可以成功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此外,将家兔主动脉暴露在192Irγ辐射,并给予高胆固醇饮食,2周可发现被辐射动脉内膜有局灶性巨噬细胞内皮下黏附及内皮损伤,6周时可观察到血管内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另外,用电流刺激家兔颈动脉,同时给予0.2%高胆固醇饮食28天,也可以诱导动脉斑块形成。
大鼠:将充满生理盐水的塑料球囊导管自颈外动脉进入胸主动脉,向外拉至颈外动脉再进入胸主动脉,反复3次,冉喂以高脂、高胆固醇饮食8周后,可以出现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小鼠:用介入治疗用的导丝,在颈动脉或股动脉反复拉3次,损伤血管内皮,和家兔、大鼠一样,可以配合高脂饮食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
【模型特点】血管内皮损伤配合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可以缩短建模时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部位也比较明确,形成的斑块中间有脂质核心,并有富含平滑肌细胞的纤维帽覆盖。
【模型评估和应用】与单纯的高脂饮食诱导法相比,此类模型模拟介入治疗对血管的损伤和再狭窄过程,应用于血管重构的研究。但是,此法对于动物具有创伤性,造价也较高,其病理基础更类似于外伤血管改变,适用于外科术后内膜增生及纤维帽形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