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验原理
姐妹染色单体分化染色法(Sister chromatid differentiation,SCD)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染色体处理技术。1973年Latt在培养的细胞中加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 Oxyurdine,BrdU),用Hoechst 33258 荧光染料染色时,发现了姐妹染色单体的色差反应和它们之间互换的现象。1974年KO Renberg和Froeed-Lender改进了这一技术,用Giemsa染色。SCD形成原理(图13-2)是: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5-溴脱氧尿苷,当细胞的DNA复制时,Brdu可作为核苷酸前体物专一取代胸腺嘧啶而被掺入到新合成DNA链中。第二周期加入BrdU,每条新合成的染色单体DNA双链中旧模板没有掺入,半保留复制的新链被BUdR掺入;当细胞处于第三个分裂周期时,同一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由双股都含有BrdU的DNA链构成,而另一条为单股含有BrdU的DNA链。在结构上双股含BrdU的DNA螺旋化程度降低,故对染色剂亲和力低,在用Giemsa染色时着色浅,只有单股含BrdU的DNA链组成的单体则着色深而形成差别着色。应用姐妹染色单体区分染色法研究来自一个染色体的两条单体之间在同一个位点发生同源片段的交换,称为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 chromotid exchange,SCE)。SCE是两条染色单体核苷酸序列发生互换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
这种技术用于研究细胞周期、染色体半保留复制、染色体的分子结构和畸变,以及DNA的复制、损伤与修复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由于SCE能灵敏地检测染色体的变化,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还可以将姐妹染色单体互换频率列为检测致突变物、致癌物的常规指标之一。(2)影响SCE的因素:地区与环境,Brdu的浓度,动物的种类,染色体长度,培养时间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