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写作的逻辑脉络
发布人:admin
浏览次数:1105
发布时间:2016-10-17
第三话:模块化写作的逻辑脉络
搞定了科学假设,也终于攒出了一篇立项依据,基金中最具技术含量的部分就完成了。每次酸菜写基金的时,只料理立项依据,之后就交给团队中的小朋友们跟进,但凡有过两年基础实验经历的硕士生,培训两月并实操几例后都能够基本胜任,但立项依据之难却往往耗费数年学习始终差一口气,可见不是一个级别的东西。
“还原论”告诉我们,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从这一角度看基金便是由模块组成的。立项之外,余下的基金写作内容还有:申请人简历、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特色与创新、研究计划、预期成果、工作基础、工作条件、研究成果、经费申请说明。这些即为内容模块,我想大概不老实的同学不会按照顺序来书写,有些小节能从其他人的标书借鉴就借鉴了。酸菜肯定是不愿循规蹈矩的同学之一,我的建议不按顺序整理,但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块排列方式。
酸菜路径: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特色与创新→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案→技术路线→摘要。
为什么要遵循这一次序呢?
且听我慢慢道来。立项依据最难,因此放在最前,略过不表。立项依据的最后一段是描述本项目拟开展的工作,即是研究内容的概括,因此理清这一段接下来扩充研究内容是比较顺畅的写法。研究目的无法脱离于研究内容而存在,两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每写一项研究内容就可以总结一个目的,当研究内容拓展完毕,研究目的自然也破壳而出了。
把特色与创新和关键科学问题放在一起整理,这也是个人的一点经验。两者之间同样可以构成对应关系:每一个创新点都可构成一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比如我们发现了X分子调控Y通路,这一点未见报道,是创新点,那么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可以是:X分子如何调控Y通路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析;再比如X分子在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中表现出与预后相关(或者项目中计划研究这一点),由此提出X分子在疾病中的标志物价值是我们的创新,那么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可以描述为X分子与临床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对于写作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很多人感觉无从下手,我这里介绍一种写作套路,可以足够应付(见下图):
有没有豁然开朗?这其实也说明了申请书模块之间的逻辑联系。
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特色创新、关键科学问题这些模块联系紧密,皆由科学假设生发而来,环环相扣,逐一搞定是颇有成就感的过程。而研究方案是相对个性化的,虽然内容上要求与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呼应,但具体设计什么实验发挥的空间很大。对于搞基础的朋友来说,实验设计有套路,这个模块很容易完成且组织比较灵活。但医生做科研难以打通任督二脉,因此总感觉研究方案千丝万缕,无从下手。听酸菜一句劝,精读文献是一剂良药。总体而言,可以要按照一篇10分以上的文章的工作量来设计面上项目,要按照5分以上的档次设计青年基金。立项依据是完全中国特色的,但基金在研究方案设计上与SCI文章相比并无特别不同,因此深度剖析与本课题思路一致的文献可作详尽参考。
申请人简历、工作条件、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脱离于标书主体单独整理,是一些档案式的章节。工作基础一般在课题准备阶段完成,原因在于没有前期基础就没法建立合理的科学假设呐。研究方案中的可行性分析、研究计划、预期成果、经费申请说明可以套用模板,难度不大,一般放在标书主体部分基本定稿后填写。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模块与前面已完成内容也暗藏联系,比如预期研究成果与研究目的显然是对应的逻辑,只是把句式换一换,研究目的谈期望,研究成果谈结局。
而研究计划则是把研究方案中的小标题分别罗列到半年期规划的时间表中,有时候标题比较简略,研究计划填不满,那就再从方案内容中摘抄一点,就是这么简单暴力。
酸菜习惯把技术路线和摘要放在最后,是因为大部分情况下的修改都会牵涉到此两项内容,为避免重复劳动,特意放在其他内容基本定稿后再动笔。关于技术路线作图顺便推荐Office Visio或PowerPoint软件,前者本身就是一个流程图工具,功能强大,而PPT用熟练后效率很高,修改也较为方便。
摘要!摘要的写作我会单独分一期来讲,这可谓画龙点睛的步骤,需有万全之策。今天花了点时间把各模块之间的内在逻辑梳理了一遍,以帮助小伙伴们形成清晰的结构脉络,下一期我们来具体探讨研究内容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