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读完博士如果不做科研,所学的是不是都浪费了
发布人:admin
浏览次数:1375
发布时间:2017-06-17
读博士为了什么,很多人读研读博并不是为了以后从事科研工作,而是减轻暂时工作的压力或是社会上就业门槛提高。那么有人会问,这样是不是浪费了呢?你做科研学到的东西在非科研工作上有用吗?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你科研期间学到的一切对你日后从事任何工作都是有帮助的。不信我们来看看 Science 上最新的文章,里面有几位 PhD,他们毕业以后没有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看看他们是如何把科研技能转化成新的工作技能。
1. 学习新的领域
主人公介绍:Kenneth Gibbs Jr.,美国国立医学科学研究院,培训、人力发展及多样化部门,项目总监学习新领域的技能是我在读研时掌握的,这项技能对我我现在管理科研基金时仍非常有用,并且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在我原先的技能之外。
读研时,我对干细胞和调节它们的信号蛋白很感兴趣。但那时我没有任何干细胞背景,所以要读很多很多的文献。为了让自己更快地进入这个领域,要研究很多陌生术语,这样我才能识别出本领域有经验的人去验证我的想法。
当我转去做政策研究,我便对影响博士、博士后事业发展的因素很感兴趣,包括不同种族、民族、性别对他们事业发展产生影响有哪些区别。同样,这也意味着我要埋头读相关的文献,又是一堆不熟悉的术语,然后找人交流。学习的领域变了,但方法和过程没变。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学习向人求助。有时候我们会担心自己问了问题就显得不入流不专业,尤其当你作为一个边缘群体时,这种担心会更强烈。我是个黑人,做科研时常感觉到这个问题的尖锐。但我们仍要克服畏惧心理,学会问问题真的能节省很多时间,提高效率。我后来一次一次地感受到,如果求助的话,其实人们很愿意帮你。
2. 沟通要简洁
主人公介绍:Christopher Stern,L.E.K 咨询公司,生命科学顾问我读博士、博士后时期做的课题,包括导师平时的强调,都指出一点:不管是在科研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交流都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只有当实验和结果能被有效进行沟通时,科研人员们才会认为它们是可靠的,有转化价值的。申请基金时,研究者必须清楚阐明项目逻辑,以及将来的实验计划。提交供同行评审的文稿或演讲汇报时,他们又必须高效地总结数据,来向同行们介绍自己的假设和结果。
现在我是一名策略顾问,每天工作要用到的核心技能仍然是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只不过工具和风格变了。在 L.E.K.,我们交流工作方法、结果、建议的媒介通常是 PPT。我们要尽量在一张幻灯片中寻找简洁和全面的平衡。顾问工作的节奏很快,同事很忙,于是简洁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我的团队要在一个 1 小时的会议上,向挑剔的客户阐明并维护我们制定的事关几百万乃至几十亿美元的商业策略。或者,我只有 2 分钟时间在电梯里就某个分析方法说服管理总监。
在这份工作中,成功决取决于清楚、简洁、有说服力的口头沟通能力。
3. 学会高效管理时间
主人公介绍:Sheila Cherry,Fresh Eyes 编辑公司总裁兼高级编辑做博士后时我就发现,我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才能更好地驾驭我的课题。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一大早写下当天该完成哪些任务,或某个任务中的哪些步骤,然后分配到一天中去。通过这样明确任务以及合理安排来实现时间最大限度的利用。
现在我是一家编辑公司的老大,不得不戴上更多更复杂的头衔——编辑、总监等等,因此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保证高效工作,比以往显得更为重要。
我仍然是保留读博士后期间的习惯,每天早上给当天的任务列个表,每周也有个总规划。此外,我还给某 2~3 个任务优先权,比如要在回复邮件之前处理好。这样可以避免我无规划,将早上最有效率的时段浪费在不重要的任务上。
4. 如何分解复杂问题
主人公介绍:Jennifer Reininga-Craven,杜克大学医学院,研究发展副主任把复杂的问题概念化、简单化,包括把它们的基本元素解构出来,再建立新的概念,并提出一系列合理的解决方案。这种能力,不管是在我以前做遗传学研究时规划实验,还是现在做研究发展专家管理基金,都使我左右逢源。
做博士后时,我的课题是调查新的实验环境下酵母菌的表型变异。我首先要明确实验是不同因素的变化,比如细胞密度、实验周期、菌龄等,是如何发生作用从而影响表型的。然后,我才能用这些信息来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得出原本可能会被忽略的实验结果。
现在我管理基金,同样的道理,我得先对该研究的领域有个总体的了解,接下来要明确对该研究最有利、最合理的元素是哪些。此后,我才能帮助研究者进一步加强逻辑,比如建议他们加上更有说服力的信息等。
现在你还会觉得读博以后不从事科研工作,学到的都浪费了吗?(转载于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