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Miesfeld从人类基因文库中发现一段长约2-10个核苷酸片段,他将这一小段核苷酸片段命名为“微卫星”(microsatellite,MS)。人体在正常状态下,微卫星的长度和排序保持不变,并且稳定遗传。但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微卫星的 DNA在复制过程中由于滑动等因素,导致双链分子的碱基发生错配、插入或缺失,引起微卫星的结构发生改变,这种结构上发生改变的微卫星就叫做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微卫星不稳定性尤其是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研究认为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肿瘤形成又一机制。
在正常人体细胞内,微卫星的分子结构保持稳定不变,其原因是在人体细胞内有一种能够修复微卫星的安全保障体系,这种安全保障体系是由一系列特异性修复微卫星碱基错配的酶分子组成,叫做微卫星错配修复系统(mismatch repair system,MMR)。人体细胞中由于错配修复系统系统的存在,才能避免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保证DNA复制的高保真度。
微卫星突变后会使正常细胞向恶性肿瘤细胞转化,最终发生恶性肿瘤。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很多肿瘤的发生如肺癌、食道癌、膀胱癌、胃癌、甲状腺癌„„等均与微卫星不稳定性密切相关。在对多种癌组织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后发现,其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突变率明显增高。在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中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突变率可高达70-90%,散发性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突变率也高达28.85%。因此,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已经成为筛选恶性肿瘤的重要诊断指标。
目前临床上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主要利用免疫组化或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项目有MLH1、MSH2、MSH6和PMS2。
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的意义: 1、 判断预后:目前大量证据表明,错配修复基因缺失/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是Ⅰ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良好的一个标志物。 2、 指导治疗: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患者 并不能从5-FU的辅助化疗中获益。如果考虑氟尿嘧啶类单药治疗,推荐行MMR检测。 3、 帮助筛选Lynch综合征:Lynch综合征,既往亦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MMR基因发生胚系突变所致,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3-5%。 总之,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判断和治疗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举例:
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
1.标本收集和基因组DNA提取:自浙江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1996年3月~1997年5月间经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6±12)岁。按Dukes分期标准,Ⅰ~Ⅱ期33例,Ⅲ~Ⅳ期27例。现场取手术切除组织标本,立即置入液氮中保存,直至提取基因组DNA。每份标本包括肿瘤组织和相应的正常肠粘膜,基因组DNA提取采用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抽提法。
2.MI检测:选用了D2S119、D13S160、D8S282、D3S1293、D2S123和D18S58等6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检测,PCR反应体系为50 mmol/L KCl,10 mmol/L Tris-Cl, 0.1%Trito X-100, 1.5 mmol/L MgCl2,200 μmol/L dNTPS,模板DNA200 ng,上下游引物各50 pmol,Taq酶1U,加去离子水至50 μl。PCR反应参数为:94℃变性5分钟,然后进入循环(94℃ 45秒,退火温度30秒,72℃ 1分钟),共35个循环,最后70℃延伸10分钟,4℃保存。PCR产物用8%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结束后进行银染。
3.判断标准:分析电泳图谱,MI表现为肿瘤组织相对于正常组织出现额外的条带、等位带产生迁移率的改变或等位带浓度增加。在检测的6个微卫星位点中,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位点表现MI,则定义为RER阳性。
4.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定为0.05,统计在SPSS 6.0软件上完成。
结果